美国权力的中枢,上演了一出堪比黑色幽默的荒诞剧。总统先生在内阁会议上被记者追问对乌克兰军事援助暂停的看法,他两手一摊,一脸茫然:“我不知道,你告诉我?”
这句话,瞬间击碎了外界对美国指挥系统高效运转的想象。作为三军统帅,他竟然和普通民众一样,是从电视新闻里得知自己政府刚刚做了一个如此关键、牵动全球神经的决定。消息像病毒一样迅速扩散,华盛顿一片错愕,基辅震惊得无以复加,欧洲盟友则陷入了集体的茫然。
白宫内部瞬间炸开了锅。国家安全顾问兼国务卿鲁比奥、乌克兰事务特使凯洛格,这些本该最先知情的核心人物,对此事同样一无所知。
一个足以影响地缘政治棋局的重大行动,就这样在总统眼皮底下,由五角大楼静悄悄地执行了。这还不是第一次,几个月前,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就曾有过类似的小动作,试图叫停部分弹药输送,但那次被特朗普及时拦下了。谁曾想,这位以“独断”著称的防长,这次玩得更大。
然而,真正按下暂停键的,据说是站在赫格塞斯身后的国防部副部长埃尔布里奇·科尔比。这位被小特朗普公开赞誉为“最忠诚的美国优先践行者”,是个不折不扣的鹰派。他才是这场“先斩后奏”戏码的真正导演。科尔比的逻辑简单到近乎粗暴:俄乌冲突已经消耗了美国陆军三成的装备库存,而美国真正的、唯一的对手,在中国。
他巧妙地抓住了特朗普先前要求评估武器库存的指令,借题发挥,大声疾呼“弹药库已经见底了!”表面上看是为了库存安全,骨子里却是推动美国战略重心进行一场石破天惊的大挪移——迅速从东欧这个泥潭抽身,将所有资源和目光转向亚太,全力聚焦中国。
科尔比的“亚洲优先”论调,在五角大楼里并非孤鸣。副部长史蒂夫·范伯格等不少人都对此深感忧虑,他们担心美国军工复合体的生产能力,在中东和印太地区火药味越来越浓的背景下,根本无法快速补充消耗掉的装备。
这股强大的“疑欧派”暗流,最终说服了赫格塞斯。他可能觉得此举完全符合“美国优先”的宏大叙事,却忘了将这个符合自己理念的决定,告诉那位亲手举起“美国优先”大旗的总统本人。
这种对中国的执念,在科尔比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甚至显得有些偏执。他早已公开鼓吹美国应该从中东彻底脱身,以便“保存实力,全力对抗中国”。他甚至放话称,必要时刻,美国应该摧毁台积电,以免这座全球最重要的芯片制造厂“落入中国手中”。
在他看来,暂停对乌克兰的援助,不仅仅是逼迫欧洲盟友承担更多防务责任的一步棋,更是为一场他心中更宏大、更激进的对华战略转向,提前铺路。
决策链的彻底断裂,直接让白宫新闻团队进入了最高等级的“救火模式”。五角大楼的新闻秘书仓促发布声明,试图淡化事件,声称这只是为了给总统提供一个“评估框架”。
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则紧随其后,一遍又一遍地向媒体强调:总统根本没有批准暂停军援,并且已经明确指示国防部,必须立即恢复运输,特别是乌克兰前线急需的“爱国者”防空系统拦截导弹。
莱维特在声明结尾特意加上一句:“总统对赫格塞斯部长充满信心。”这句话听在许多深谙华盛顿权力游戏规则的白宫幕僚耳中,更像是一句需要仔细翻译的官方外交辞令。私下里,白宫对赫格塞斯的这次“单干”行为怒火中烧,一位接近总统的幕僚毫不客气地直言,此举“把总统放在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
与五角大楼的突然踩刹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朗普本人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采取了补救措施。就在赫格塞斯签署暂停运输文件的消息被媒体踢爆后,特朗普立即打电话给国防部,要求恢复向乌克兰运输军援。同时,他还亲自致电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再次重申美国将继续提供必要的防御支持。
那批原本被扣在波兰边境的“爱国者”拦截导弹,在命令解除后,承诺将在48小时内运抵乌克兰本土。一位白宫顾问心有余悸地说:“这些导弹对于基辅的平民防空至关重要,暂停运输哪怕几天,都可能意味着更多的乌克兰人死于俄军的空袭。”
国会山上的火药桶也被彻底点燃了。议员们同样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愤怒的点不在于审查武器库存,而是对五角大楼将他们完全蒙在鼓里的行为感到极度不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参议员助理表示,如果国防部能拿出库存确实紧缺、需要紧急补充的确凿证据,国会向来不会吝啬追加拨款。但五角大楼既没有提交任何紧急采购计划,也从未就此事向国会进行任何闭门简报。这种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之间的离心离德,正像腐蚀剂一样,一点点消磨着盟友们对美国承诺的信心。
这场暂停援乌的闹剧,与其说是一次偶然发生的意外,不如说是美国战略体系正在经历系统性衰退的必然症状。总统与军方各自为政,部门之间沟通协作形同虚设,而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美国当前对华战略正深陷一个危险的悖论。
科尔比们近乎狂热的姿态,折射出华盛顿精英们深藏的焦虑与不安。特朗普政府当年重启对华关税战时,曾显得信心满满,自以为手握制胜法宝。没想到中国反手打出了一张王牌——对部分稀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效果立竿见影,短短两个月内,中国对美稀土磁铁出口骤降93%,美国的军工、新能源等高度依赖稀土的产业链瞬间感受到了被“卡脖子”的剧痛。
美军高级将领们近期在公开场合频繁渲染中国已建成覆盖整个西太平洋的所谓“全球击杀网”。他们描绘了一张由470多颗卫星和大量无人机组成的侦察网络,这张网能为解放军装备的3500多枚各型导弹提供精准的目标指引。从覆盖第一岛链、射程可达冲绳的东风-17,到能够威胁关岛、具备区域拒止能力的东风-26,再到具备洲际打击能力的东风-41,这套庞大的导弹体系让常年游弋在东海和南海的美国航母战斗群如芒在背,行动空间受到极大挤压。
而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在海试中,电磁弹射器划出的那道蓝色弧光,更是直观地映照出西太平洋地区军事力量对比正在发生的质变。美军内部的评估报告也不得不承认,在某些关键领域,“中国的实力已经达到了全球首屈一指的水平”。
在这种复杂而充满挑战的背景下,美国的政策显得愈发矛盾重重、左右为难。一方面,为了对外展现强硬姿态,特朗普政府签署了一项法令,禁止中资收购美国农田。然而,此举被媒体讥讽为“新瓶装旧酒”,因为它不过是继承了一项拜登政府时期就已经高票通过的旧法案,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用。
另一方面,当中国的稀土管制政策导致美国本土的半导体工厂面临关键材料断供、甚至停产的风险时,华盛顿又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动寻求与北京展开谈判,试图化解危机。所谓的制裁大棒,似乎正在变成一个不断打向自己的回旋镖。
当前的美国社会,对华强硬似乎已演变成一种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谁对中国表现得更强硬,谁就能赢得更多政治资本。然而,冰冷的现实数据却无情地揭示了这种情绪化决策可能带来的巨大代价:中美两国每年高达360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是巨大的经济联系。智库预测的、与中国彻底“脱钩”可能导致美国损失150万个就业岗位的惊人数字,都提醒着决策者,“脱钩”不是没有代价的,其经济成本十分高昂。
更不用提,中国在全球造船业中占据了高达47%的市场份额,而美国仅有可怜的4.7%。这种巨大的工业能力差距意味着,一旦发生需要大规模建造舰船的持久消耗战,美国在工业基础和生产能力上根本不具备与中国进行长期对抗的条件。
从五角大楼擅自决定暂停对乌军援,到白宫发现后惊慌失措地要求恢复运输。从信誓旦旦挥舞关税大棒,到在稀土供应面前不得不低头寻求谈判——美国战略界似乎已经完全陷入了“既要、又要”的困境,既想维持全球霸权,又想避免承担与其野心匹配的资源投入和风险。
当科尔比们在五角大楼的密室里,满怀激情地策划着如何“全力反华”时,他们或许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些摆在眼前、无法回避的基本事实。大国之间的博弈,终究不是靠嗓门大小来决定胜负的。
国防部长赫格塞斯是否会成为这场内部矛盾的替罪羊,目前尚不得而知,但这场风波已经如同一记响亮的警钟,敲醒了人们对美国现状的认识:一个内部协调失灵、战略目标混乱的超级大国,正在如何手忙脚乱地平衡欧洲战场、亚洲威慑和中东火药桶之间,日益紧张且有限的资源?
常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